【实用】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三篇
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,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,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。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,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质认识实习报告3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篇1
实习时间:20xx年9月13日
学生:缪乐剑
学号:110750123
班级:地质一班
实习地点:燕子矶公园,幕燕风景带,燕子矶公园角
一、 实习目的与要求
1、 对地质现象有深层次的感性认识,培养在野外的观察能力及基
本的地质工作能力
2、 观察长江沿岸地势地
貌,初步认识河流地貌
特点
3、 观察认识燕子矶白垩
纪地层岩性特点
4、 观察震旦系灯影组白
云质灰岩中的溶洞现象
5、 沿江断层崖的观察
二、燕子矶公园,幕燕风景
带,燕子矶公园角地区地质
概况
燕子矶位于南京郊外,燕子矶矶顶有御碑亭一座,亭中石碑正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
“燕子矶”三个大字,在燕子矶西南方沿江的悬崖
上有若干个溶洞,在燕子矶矶头遥望东南可见长江三级阶地以及河漫滩地貌。想北望可见八卦洲。在长江对岸亦可见长江三级地阶。
从燕子矶公园门口登山到燕子矶头可看到白垩纪地层,为陆相沉积地层。岩性:紫红色,厚层块状砾岩为主,夹紫红色砂岩、粉砂岩。砾岩中砾石成分复杂,主要为石英、玛瑙,少量块岩;砾石磨圆度不一,石英角砾磨圆度较好,白云质灰岩角砾较差;角砾分选性较差差,大小不一。硅质、铁质胶结。
在矶头位置可观察三种河流地貌,分别为河床、河漫滩、阶地。河漫滩有典型的二月结构,一般高出江面几米;阶地分三阶,Ⅰ阶一般高出江面10m,分布于矶南;Ⅱ阶一般高出江面20之25m,分布于矶南;Ⅲ级阶地一般高出江面43~50m,分布于矶东。
矶头侧面为长江断层崖,此为正断层,是沿江大断层作用所形成的陡崖,而非冲刷所致。因为断层走向与水流向不同,形成时间又比长江晚。有擦痕,有构造岩和碎屑;有断层三角面,从西到东沿悬崖;有泉眼,沿着该断层面是串珠排列。
在幕燕风光带观察震旦纪的地层,地层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的白云质灰岩,少量灰质白云岩。其象鼻洞岩溶地貌现象有层线性且岩石较
为圆滑,该地貌的的岩性以白云质灰岩为主,也含有灰质白云岩。震
旦系灯影组白云质灰岩中发育有三个溶洞,分三层,依次为头台洞,二台洞,三台洞。是地下水溶蚀的结果。头台洞大致高出江面数米,是近期地下水活动溶蚀的结果。对应的是长江河漫滩。二台洞大致高出长江水面10~15m,对应的是Ⅰ级阶地。三台洞大致高出现代长江水面30~35m,对应的是Ⅱ级阶地。这三层溶洞中二台三台是较早地下水活动溶蚀结果。在其中可看到暗河、钟乳石、落水洞等现象。
在燕子矶公园角为第四系地层(Q3x),岩性为土黄色的粘土和亚粘土。含有钙质结合和姜结石,该黄土的物理性质:有湿陷性,柱状节理,黏性差,雨天易造成滑坡。对于该地质工程的处理手段有:种植草木固土;用钢筋混泥土建立格架结构;修建挡土墙,四周建排水沟。
三、实习感想
通过今天的实习我们零距离的接触地质了解地质,使我们对普通地质学的基本理论,基本概念有了更生层次的理解,也使得我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及时加固。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地质工作的一些基本技能与方法。我们对一些基本地势、地貌有了简单的认识,为以后的地质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
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篇2
一.序言
⑴实习目的、任务和要求
1.目的
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究性很强的自然科学,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。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,学生在学习相关地质基础知识之后,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地质现象,理论联系实习,增强感性认识,巩固基础理论知识。同时,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,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,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2.任务
①在野外对各种内、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,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`观察分析。
②在老师的指导下,初步对三大类岩石、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,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。
③进行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,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、手标本采集、地质现象观察、描述记录等内容。
④通过实习,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,观察分析地质作用规律,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3.要求
①实习前学生应认真学习实习知道书,以明确实习目的、内容安排等情况,做到心中有数,有条不紊。
②实习中学生要听从老师安排,认真听指导老师的讲解。
③现场观察各种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,并作好记录,还应多问、多思考,克服怕苦怕累的懒惰思想。
④每个学生应采集3——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、矿物或化石标本。
⑵.实习的组织形式及实习过程
实习的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,每个班又分两个小组,每个小组由一个指导老师带领实习,
过程由实习指导书上的日程安排:
第一天昆明西山;
第二天上午乘车由昆明至武定县五孔桥,下午芭蕉箐采矿场、雷刚厂;
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子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,下午乘车由武定县至元谋县;
第四天上午元谋县朱布超基性岩体,下午元谋县黄瓜园大桥;
第五天上午元谋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,下午元谋县弯堡土林;
第六天返回昆明。
(3)实习任务完成情况
通过实习我们三大类岩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,能够在野外认识和辨别三大类岩石,还能够在野外辨别各种地质构造。通过在各实习点对其的观察,实地考察,我掌握了罗盘的使用,还在各实习点采集了各种相应的岩石标本。还提高了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,并学会了野外纪录,基本达到学校预期的目标。
二.各实习点地质概括
⑴昆明西山地区
①地层:由老到新如下,
1.泥盆系上统宰格组(d3z):该岩石为灰色厚层状细晶白云岩,细晶结构,块状构造,风化面为灰黑色,呈刀砍状。
2.石碳系下统大塘组(c1d):该岩石为灰色、深灰色角砾状灰岩厚层状灰岩,角砾大小混杂,为钙质胶结,较紧密,含珊化石,底部办翠绿色页岩与宰格组呈假整合接触。
3.石碳系中统威宁组(c2w):灰色、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,粉晶结构,块状构造中部夹角砾岩,含珊瑚、腕足化石,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等,风化面为灰白色,局部有铁质侵染,与大塘组整合接触。
4.二迭系下统——
(1)倒石头组(p1d):上部黑色页岩与泥灰岩互层,中部呈黑色页岩夹薄层沙岩,含植物化石,下部为杂色黏土、黄铁矿及煤线,与威宁组呈假整合接触
(2)栖震组(p1x):为浅灰色厚至块状细晶白云岩,风化面为灰黑色白云质灰岩。风化后成团块状小虎斑,成分为方解石(70%)和白云石(30%)越往上白云石逐渐增多。含丰富珊瑚化石,与倒石头组整合接触。
(3)茅口组(p1m):上部为灰色、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,中部为灰色厚状灰岩与灰色琥珀斑状白云质灰岩互层,岩性较纯,层理不发育,表面有雨蚀沟槽,含珊瑚等化石,下部为灰色厚状不规则琥珀斑状白云质灰岩,与栖震组整合接触。
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篇3
一、实习目的、任务和要求
1.目的
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究性很强的自然科学,地质学认识的实习报告例文。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,学生在学习相关地质基础知识之后,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地质现象,理论联系实习,增强感性认识,巩固基础理论知识。同时,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,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,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2.任务
①在野外对各种内、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,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。
②在老师的指导下,初步对三大类岩石、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,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。
③进行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,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、手标本采集、地质现象观察、描述记录等内容。
④通过实习,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,观察分析地质作用规律,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3.要求
①实习前学生应认真学习实习知道书,以明确实习目的、内容安排等情况,做到心中有数,有条不紊,实习报告《地质学认识的实习报告例文》。
②实习中学生要听从老师安排,认真听指导老师的讲解。
③现场观察各种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,并作好记录,还应多问、多思考,克服怕苦怕累的懒惰思想。
④每个学生应采集3——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、矿物或化石标本。
二、实习的组织形式及实习过程
实习的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,每个班又分两个小组,每个小组由一个指导老师带领实习,
过程由实习指导书上的日程安排:
第一天昆明西山;
第二天上午乘车由昆明至武定县五孔桥,下午芭蕉箐采矿场、雷刚厂;
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子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,下午乘车由武定县至元谋县;
第四天上午元谋县朱布超基性岩体,下午元谋县黄瓜园大桥;
第五天上午元谋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,下午元谋县弯堡土林;
第六天返回昆明。
三、实习任务完成情况
通过实习我们三大类岩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,能够在野外认识和辨别三大类岩石,还能够在野外辨别各种地质构造。通过在各实习点对其的观察,实地考察,我掌握了罗盘的使用,还在各实习点采集了各种相应的岩石标本。还提高了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,并学会了野外纪录,基本达到学校预期的目标。
四、各实习点地质概括
⑴昆明西山地区
①地层:由老到新如下,
1.泥盆系上统宰格组(d3z):该岩石为灰色厚层状细晶白云岩,细晶结构,块状构造,风化面为灰黑色,呈刀砍状。
2.石碳系下统大塘组(c1d):该岩石为灰色、深灰色角砾状灰岩厚层状灰岩,角砾大小混杂,为钙质胶结,较紧密,含珊化石,底部办翠绿色页岩与宰格组呈假整合接触。
3.石碳系中统威宁组(c2w):灰色、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,粉晶结构,块状构造中部夹角砾岩,含珊瑚、腕足化石,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等,风化面为灰白色,局部有铁质侵染,与大塘组整合接触。
4.二迭系下统——(1)倒石头组(p1d):上部黑色页岩与泥灰岩互层,中部呈黑色页岩夹薄层沙岩,含植物化石,下部为杂色黏土、黄铁矿及煤线,与威宁组呈假整合接触(2)栖震组(p1x):为浅灰色厚至块状细晶白云岩,风化面为灰黑色白云质灰岩。风化后成团块状小虎斑,成分为方解石(70%)和白云石(30%)越往上白云石逐渐增多。含丰富珊瑚化石,与倒石头组整合接触。(3)茅口组(p1m):上部为灰色、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,中部为灰色厚状灰岩与灰色琥珀斑状白云质灰岩互层,岩性较纯,层理不发育,表面有雨蚀沟槽,含珊瑚等化石,下部为灰色厚状不规则琥珀斑状白云质灰岩,与栖震组整合接触。